10月22日,由人力资源
两人的第一次合作是1978年T
各位点开这篇文章的朋友们,想必
卡特里娜·凯夫有八个兄弟姐妹,
——本文作者 张戈
一眼看去就很有“眼缘”。
南方工厂的生产线,被“搬迁”到现场,企业数字化驾驶舱和AI质检场景,也被“搬迁”到现场,这使华为的展台看上去就很有“眼缘”。而且是越琢磨越有味道的“相看两不厌”。
在安徽举行的2021世界制造业大会上,华为以“智能新制造”、“行业新发展”、“城市新底座”三大板块内容参展,共包含38个应用场景。其中的逻辑并不难抓取,应有尽有的解决方案,智能澎湃的底层平台,以及同样来自非数字原生企业的感同身受。而仔细咂摸其中味道,感觉又确实有所不同,这并不像科技企业所说的“赋能”,更像是同行间的对话。
感同身受的“智能新制造”
不仅是“眼缘”。
华为与制造行业颇有渊源。华为是家高科技企业,但首先是一家制造企业,而且是一家拥有30多年历史的制造企业。从自动化、信息化,到网络化、数字化,所有制造企业的发展履历,华为都亲身经历,所有非数字原生制造企业的业务痛点,华为也都曾感同身受。
这使懂行的华为有资格去现身说法,而不是对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指手画脚。2015年底,作为一家非数字原生的制造企业,华为启动了自顶向下的数字化转型,效果也显而易见,2019年,华为提前达成五年业绩翻番的目标。
华为中国区副总裁、华为云中国区总裁张修征在致辞中说出了其中的核心“牛鼻子”:“数据正在成为制造业新的核心竞争力。解决现有系统间的‘数据孤岛’问题,实现公司内外产业链数据的深度互联,是制造企业全流程数字化的关键。”
“智能新制造”展区中的“企业数字化驾驶舱”,就是华为牵住“牛鼻子”的最好体现。企业管理者可通过“企业数字化驾驶舱”,一屏统览整个企业管理与运营状况,包括营收利润财务指标、新产品研发项目进度、生产交付过程等,实现企业“体系规划、一屏可视、辅助决策、执行闭环”的全流程高效协同。这背后,是基于华为数据融合治理与数据平台技术。
与此类似,数据正在贯穿智能制造的每一个业务环节。目前,华为正在将自身数字化转型经验沉淀并对外溢出,让经验源于制造,更服务于制造。其制造业全场景数字化解决方案中包括:数字化生产、数字化物流、数字化研发、数字化办公、数字化运营、零碳智慧园区、全光工业园区等。
而且这不仅是可复制、可分享的解决方案,更是华为在数字化转型中积累下的完整战略、方法论,以及一系列深入细致的一手经验。
应有尽有的“行业新发展”
当然,与制造行业颇有渊源的华为,有好眼缘更有他的好人缘。华为并不会偷换概念。精于电子制造的华为,必然要面对此前他并不熟悉的钢铁焦炭、水泥建材、机械加工等不同领域。但这并无所谓,就像不造车的华为,在汽车制造领域积累的人缘,其始终知道其业务边界和生态定位。
坦率地说,留给中国制造企业数字化升级的时间并不充分。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,全部41个工业大类、207个工业中类、666个工业小类的国家。但这是骄傲,也是压力。
或者说,应有尽有的中国制造业,也需要有企业提供应有尽有的数字化能力。在此方面,好像还无人能居华为右者。华为拥有端到端的数字化能力,以及联接、计算、云、AI等领先的ICT技术。而且这些能力,也正在成为生态伙伴的能力。
“行业新发展”展区中,昇腾智造AI质检解决方案堪比班主任的“火眼金睛”,有效实现了检测准确率大于99%。华为南方工厂的生产线,也被“搬”到了现场。原本,当AGV小车在AP间漫游时,时常发生丢包现象,导致小车出现卡顿、停留在原地。如今,通过华为AirEngine Wi-Fi 6网络联接与优化,AGV小车的卡顿及丢包问题得到解决,其连续运行搬运系统整体效率实现40%有效提升。
不仅如此。
“光纤到厂房”、“光纤到机器”,也已经成为智能制造的新标配。百余米的生产线,或可勉强采用网线传输数据,但现在的光伏生产线已经像标准跑道一样长。况且这样的生产线,还承载着近百个AI检测机台,每天将产生超过500G数据。
东方日升是全球第六大光伏企业,其就有类似需求,而充分发挥F5G高带宽、低延时、长距离传输无损耗的特点,就保障了东方日升产线7×24小时持续高效作业,产线投产时间也缩短50%。
此外,海螺水泥在引入了华为IoT及AI能力后,将水泥生产过程中800+个传感器数据接入IoT平台,实现了设备的统一接入、数据的统一管理,屏蔽繁杂多样的底层设备协议。而通过华为天筹AI求解器,利用历史数据和专家经验,华为助力海螺集团构建起质量、产量、能耗的最优AI模型和RTO系统,每年为海螺集团节省能耗数百万美元。
智能澎湃的“城市新底座”
是否看出了些思路?华为正在寻求与最合适的伙伴合作,将最适合的数字技术,应用于最适合的应用场景。质量检测要求准确率99%以上,这就是AI质检的应用场景,实时生产海量高清图片与云端交互要求大带宽和低时延,这就是FTTM(光纤到机器)全光纤的应用场景,AGV搬运要求漫游过程丢包率小于1%且平均漫游时延小于50ms,这就是Wi-Fi 6的应用场景。
而支撑这些应用场景的即是数字化“底座”。在“城市新底座”展区中,华为展示了欧拉开源操作系统、盘古大模型、天筹AI求解器、IoT数字工厂、华为云工业智能体,以及华为云工业互联网平台等一系列底层平台,这些底层能力正为制造行业的数字化转型,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。
以华为云工业智能体为例,其整体架构按照“4横3纵”设计。4横分别是工业软件、工业云平台、先进工业网络和工业边缘计算;3纵分别是端到端管理、端到端安全、基础软件。此架构贯穿打通了企业的3大业务流:产业生命周期流、生产制造流、供应价值流,实现了降本增效,提升了产品和服务质量。
眼缘、渊源和人缘
这就是华为在智能制造领域的“眼缘”、“渊源”和“人缘”。“眼缘”不是一见钟情的吸引,而是越琢磨越有味道的“相看两不厌”;“渊源”不是30年的制造历史,而是同样来自非数字原生企业的转型。“人缘”不是华为已积累了足够丰富的案例,而是其知道该干什么,知道生态伙伴最需要哪些能力。
正因如此,华为正在以感同身受的“智能新制造”、应有尽有的“行业新发展”、智能澎湃的“城市新底座”,深入到智能制造的每一个应用场景,联接着智能制造的每一个环节,支撑着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。
推荐阅读:守钊